最大公共子序列

3,549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7174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1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最近遇到了在SVM训练时核函数自定义问题,看了一些论文提出了基于LCSS最大公共子序列相似度核函数,回顾一下最大公共子序列

最长公共子序列

问题定义

对给定序列 A 和 B, 满足以下条件的一个序列 C 被称为 A 和 B 的公共子序列:

  1. C 中每一个元素都对应 A 和 B 中一个元素
  2. 从 C 中挑选两个元素 CiCiCjCj ,其中 iijj 表示这两个元素在 C 中的序号(从左至右),假设这两个元素分别对应 AmAmAnAn ,那么有 (ji)(nm)>0(j−i)⋅(n−m)>0,在 B 中对应的两个元素同理

比如说给定 A=A= “打南边来了个喇嘛,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”, B=B= “打北边来了个哑巴,腰里别着个喇叭” ,以下都是 A 和 B 的子序列:

  • “打边”
  • “打边来了个”
  • “边个着”

在所有可能的 C 中,长度最大的即所谓 “最长公共子序列”。上述例子中 A 和 B 的最长公共子序列是: “打边来了个,里着”。如下图所示:

最大公共子序列

直观感受上,我们可以认为,如果 A 和 B 的最长公共子序列越长,A 和 B 就越相似。这也是用最长公共子序列来度量文本相似程度的思想。

求解方法

LCS 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算法问题,了解动态规划的读者应该对它不会陌生。

要求解 LCS,朴素的想法是将 A 的所有子序列都枚举一遍,看是否是 B 的子序列,然后从中挑选出最长的。对给定字符串 A ,假定其长度为 LL,其所有可能的子序列数量为 Li=1(Li)∑i=1L(Li) 也就是 2L12L−1 ,所以暴力求解方法的复杂度至少是指数级的,这显然是不可取的。

通常我们用动态规划方法来求解 LCS 问题。

不难发现 LCS 的求解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得到:

  1. 对比 A 和 B 的第一个字符,如果相等,则转入步骤 2,否则转入步骤 3
  2. 将 A 和 B 的第一个字符记录为 LCS 的第一个字符,求 A 和 B 剩下部分的 LCS (转回步骤 1,下同)
  3. 将 A 去掉第一个字符,用剩下的部分和 B 一起计算 LCS,转入步骤 4
  4. 将 B 去掉第一个字符,用剩下的部分和 A 一起计算 LCS,转入步骤 5
  5. 比较第 3 步和第 4 步得到的 LCS,其中较长的就是 A 和 B 的 LCS.

上述过程很明显是一个递归过程,所以可以简单地实现出来。

# coding: utf-8

def lcs(a, b):
    if not a or not b:
        return []

    res = []
    if a[0] == b[0]:
        res.append(a[0])
        res.extend(lcs(a[1:], b[1:]))
    else:
        lcs_one = lcs(a[1:], b)
        lcs_two = lcs(a, b[1:])
        res = lcs_one if len(lcs_one) > len(lcs_two) else lcs_two

    return res

res = lcs('hello world', 'hero word')
print ''.join(res)
heo word

上述代码可以解决问题,看起来行数也不多,但其实还是有问题的,那就是递归树的存在导致了大量的重复计算、以及可能存在的栈溢出风险。举个栗子,计算 “hello” 和 “hero” 的过程如下图所示:

最大公共子序列

可以看到 “lcs(‘lo’, ‘o’)” 被计算了两次。

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的方法是将递归方法改为循环方法。用 mm 表示 A 的长度,用 nn 表示 B 的长度,我们可以构建一个 m×nm×n 的矩阵 DD ,用来保存上面递归过程中计算到的 A 和 B 的公共子序列。

具体方法是, Di,jDi,j 表示去除 A 的前 i 个元素后的子串 AA′ 和 B 去掉前 j 个元素后的子串 BB′ 的 LCS。这样我们首先计算 Dm,nDm,n ,然后计算 Dm1,nDm−1,nDm,n1Dm,n−1 ,再计算 Dm1,n1Dm−1,n−1,依次类推。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呢?仔细看看之前提到的递归过程中的 2、3、4 步,以及上面那张计算 “hello” 和 “hero” 的 LCS 的递归树图,可以发现计算最后都可以归结为计算 A 和 B 尾部片段的 LCS 。

我们发现上面的形式话表述不太直观,如果能先计算 D0,0D0,0 是不是更好一些呢?是的,只要把之前提到的递归规则中的 “比较 A 和 B 的第一个字符” 改为 “比较 A 和 B 的最后一个字符” 并对步骤 2、3、4 做出相应的改变即可。

这样,LCS 的算法可以改写为:

# coding: utf-8

import numpy as np


def lcs(a, b):
    m, n = len(a), len(b)

    # 为便于计算,为 D 多增加一行一列
    # 其中第一行和第一列中的元素保持为空字符串
    D = np.zeros((m+1, n+1), dtype=object)
    D[:] = ''                   # 初始化为空字符串

    for idx_a, ch_a in enumerate(a, 1):
        for idx_b, ch_b in enumerate(b, 1):
            # 若 D 不增加一行一列,下标 idx_a-1/idx_b-1 要判断是否非负
            if ch_a == ch_b:
                D[idx_a, idx_b] = D[idx_a-1, idx_b-1] + ch_a
    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    lcs_one = D[idx_a, idx_b-1]
                lcs_two = D[idx_a-1, idx_b]
                if len(lcs_one) > len(lcs_two):
                    D[idx_a, idx_b] = lcs_one
        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        D[idx_a, idx_b] = lcs_two

    return D[m, n]


print lcs('hello', 'hero')
heo

当然实际上我们不会去用一个二维数组来保存计算过程中用到的(非最长)公共子序列,这样虽然很直观,但是在内存使用上有点丑陋。标准的做法是只记录这些公共子序列的长度,计算完整个长度矩阵后,再从最后的位置回溯取得 LCS 。

先观察一下计算 “lcs(‘hello’, ‘hero’)” 时得到的公共子序列矩阵:

h e r o
h h h h h
e h he he he
l h he he he
l h he he he
o h he he heo

矩阵中出现过的公共子序列有: ‘h’, ‘he’ 和 ‘heo’。从中我们 似乎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: 从上往下逐行查看,这三个公共子序列 第一次 出现的时候,恰好就是 ‘hello’ 和 ‘hero’ 中有字符相等的时候,换成记录长度后,也就对应某个特定的长度值第一次出现的时候。

h e r o
h 1 1 1 1
e 1 2 2 2
l 1 2 2 2
l 1 2 2 2
o 1 2 2 2

就这个例子而言,我们 似乎 可以这样来根据长度矩阵得到 LCS (行/列序号从 0 开始,后同):

  • 在第 1 行第 1 列找到 1 ,对应的字符是 ‘h’
  • 在第 2 行第 2 列找到 2 ,对应的字符是 ‘e’
  • 在第 5 行第 4 列找到 3 ,对应的字符是 ‘o’

这种方法 直观上感觉是对的,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,下面是计算 ‘GCGGACTG’ 和 ‘GCCCTAGCG’ 时得到的长度矩阵。

G C C C T A G C G
0 0 0 0 0 0 0 0 0 0
G 0 1 1 1 1 1 1 1 1 1
C 0 1 2 2 2 2 2 2 2 2
G 0 1 2 2 2 2 2 3 3 3
G 0 1 2 2 2 2 2 3 3 4
A 0 1 2 2 2 2 3 3 3 4
C 0 1 2 2 3 3 3 3 4 4
T 0 1 2 2 3 4 4 4 4 4
G 0 1 2 2 3 4 4 5 5 5

如果按照刚才的做法来反推 LCS ,会得到下面的结果:

  1. 在第 1 行第 1 列找到 1 ,对应的字符是 ‘G’
  2. 在第 2 行第 2 列找到 2 ,对应的字符是 ‘C’
  3. 在第 3 行第 7 列找到 3 ,对应的字符是 ‘G’
  4. 在第 4 行第 9 列找到 4 ,对应的字符是 ‘G’
  5. 第 4 步找到的 ‘G’ 是 ‘GCCCTAGCG’ 的最后一个字符(表中最后一列),因此停止

实际上真正求得的 LCS 长度应该是 5 ,为 ‘GCGCG’、’GCACG’ 或 ‘GCCTG’,而不是 ‘GCGG’。问题出在哪呢? LCS 可以看成是一个最优解,但到达最优解的路径可能有不止一条,而且局部的最优解并不一定是最优解的组成部分,所以前面提到的贪心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,但有的情况下就会出错。

正确的做法是从长度矩阵右下角,根据长度矩阵的计算规则往前反推,这样就能保证得到的结果是最长的公共子序列。

先把子序列长度矩阵的计算方法实现:

import numpy as np


def lcs_matrix(a, b):
    m, n = len(a), len(b)
    matrix = np.zeros((m+1, n+1), dtype=int)

    for idx_a, ch_a in enumerate(a, 1):
        for idx_b, ch_b in enumerate(b, 1):
            if ch_a == ch_b:
                matrix[idx_a, idx_b] = matrix[idx_a-1, idx_b-1] + 1
    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    matrix[idx_a, idx_b] = max(
                    matrix[idx_a, idx_b-1],
                    matrix[idx_a-1, idx_b]
                )

    return matrix


print lcs_matrix('GCGGACTG', 'GCCCTAGCG')
[[0 0 0 0 0 0 0 0 0 0]
 [0 1 1 1 1 1 1 1 1 1]
 [0 1 2 2 2 2 2 2 2 2]
 [0 1 2 2 2 2 2 3 3 3]
 [0 1 2 2 2 2 2 3 3 4]
 [0 1 2 2 2 2 3 3 3 4]
 [0 1 2 3 3 3 3 3 4 4]
 [0 1 2 3 3 4 4 4 4 4]
 [0 1 2 3 3 4 4 5 5 5]]

根据长度矩阵的计算规则,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反推出 LCS:

  1. 首先定位到长度矩阵右下角位置
  2. 如果当前位置的值为 0 ,则停止;否则转到步骤 3
  3. 如果当前位置对应的 A 和 B 的元素相等,则向当前位置的左上角后退一步(行号和列号各减 1),并回到步骤 2,否则转到步骤 4
  4. 检查矩阵当前位置左边的值和上边的值,跳转到其中值更大的那个位置(如果相等,则在往上和往左中选择一个方向),回到步骤 2

用代码实现出来大概是这样:

import numpy as np


def lcs_backtrace(a, b, matrix):
    idx_a, idx_b = len(a) - 1, len(b) - 1

    lcs_list = []
    while matrix[idx_a+1, idx_b+1] > 0:
        if a[idx_a] == b[idx_b]:
            lcs_list.append(a[idx_a])
            idx_a -= 1
            idx_b -= 1
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upper_value = matrix[idx_a, idx_b+1]
            left_value = matrix[idx_a+1, idx_b]
            if upper_value > left_value:
                idx_a -= 1
    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    idx_b -= 1

    lcs_list.reverse()
    return lcs_list


a = 'GCGGACTG'
b = 'GCCCTAGCG'
matrix = np.array([[0, 0, 0, 0, 0, 0, 0, 0, 0, 0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1, 1, 1, 1, 1, 1, 1, 1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2, 2, 2, 2, 2, 2, 2, 2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2, 2, 2, 2, 2, 3, 3, 3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2, 2, 2, 2, 2, 3, 3, 4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2, 2, 2, 2, 3, 3, 3, 4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2, 3, 3, 3, 3, 3, 4, 4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2, 3, 3, 4, 4, 4, 4, 4],
                   [0, 1, 2, 3, 3, 4, 4, 5, 5, 5]], dtype=int)
print lcs_backtrace(a, b, matrix)
['G', 'C', 'C', 'T', 'G']

需要注意的是,LCS 结果可能并不唯一。

数学表示与相似度量

上述求解方法可以用数学语言表示如下:

LCS(Ai,Bj)=⎧⎩⎨0LCS(Ai1,Bj1)+ailongest(LCS(Ai,Bj1),LCS(Ai1,Bj))ifi=0orj=0ifai=bjifaibj(1)(1)LCS(Ai,Bj)={0ifi=0orj=0LCS(Ai−1,Bj−1)+aiifai=bjlongest(LCS(Ai,Bj−1),LCS(Ai−1,Bj))ifai≠bj

其中 AiAi 表示 A 的前 ii 个字符组成的字符串,BjBj 同理。

直观上,我们可以认为 A 和 B 的 LCS 越长,那么 A 和 B 就越相似。为了使所有用于比较的 (A, B) 对得到的相似度量能进行横向比较,定义 LCS 相似度为:

S(A,B)=2|LCS(A,B)||A|+|B|S(A,B)=2⋅|LCS(A,B)||A|+|B|

这样得到的相似度的值就被变换到 [0, 1] 区间中了。

编辑距离

所谓编辑距离

编辑距离最早由俄罗斯科学家 Levenshtein 提出,故又称 “Levenshtein 距离”。其定义为: 给定两个字符串 A 和 B,将 A 通过删除、插入、替换操作转换为 B 所需要的最少操作次数。

比如将 “kitten” 转换为 “sitting” 需要进行如下操作:

  1. 替换操作: kitten -> sitten (k -> s)
  2. 替换操作: sitten -> sittin (e -> i)
  3. 插入操作: sittin -> sitting (SPC -> g)

我们就说 “kitten” 相对 “sitting” 的编辑距离是 3。

编辑距离衡量的是两个字符串之间的差异程度,所以差异程度越小,相似程度就越大了。

求解方法

编辑距离的核心过程 LCS 在我看来是一样的,可以看一下它的数学描述:

LEV(Ai,Bj)=⎧⎩⎨⎪⎪max(i,j)min(LEV(Ai1,Bj)+1,LEV(Ai,Bj1)+1,LEV(Ai1,Bj1))min(LEV(Ai1,Bj)+1,LEV(Ai,Bj1)+1,LEV(Ai1,Bj1)+1)ifmin(i,j)=0ifai=bjifaibj(2)(2)LEV(Ai,Bj)={max(i,j)ifmin(i,j)=0min(LEV(Ai−1,Bj)+1,LEV(Ai,Bj−1)+1,LEV(Ai−1,Bj−1))ifai=bjmin(LEV(Ai−1,Bj)+1,LEV(Ai,Bj−1)+1,LEV(Ai−1,Bj−1)+1)ifai≠bj

按照其数学描述,可以实现如下:

# coding: utf-8
import numpy as np


def edit_distance(a, b):
    m, n = len(a), len(b)
    dis_matrix = np.zeros((m+1, n+1), dtype=int)

    # 初始化距离矩阵的第 0 行和第 0 列
    dis_matrix[0, :] = np.arange(n+1)
    dis_matrix[:, 0] = np.arange(m+1)

    # 开始计算
    for idx_a, ch_a in enumerate(a, 1):
        for idx_b, ch_b in enumerate(b, 1):
            cur_dis = None

            dis_left = dis_matrix[idx_a, idx_b-1]
            dis_upper = dis_matrix[idx_a-1, idx_b]
            dis_upper_left = dis_matrix[idx_a-1, idx_b-1]
            if ch_a == ch_b:
                cur_dis = min(dis_left+1, dis_upper+1, dis_upper_left)
    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    cur_dis = min(dis_left+1, dis_upper+1, dis_upper_left + 1)

            dis_matrix[idx_a, idx_b] = cur_dis

    return dis_matrix[m, n]


print edit_distance('kitten', 'sitting')
3

从编辑距离到相似度量

与 LCS 不同的是,编辑距离衡量的是差异性,所以用编辑距离来表示相似程度,按照如下式子进行转换:

S(A,B)=1LEV(A,B)max(|A|,|B|)S(A,B)=1−LEV(A,B)max(|A|,|B|)

一点看法

LCS 和编辑距离都是基于相似的动态规划方法来进行求解,它们之间是有很强的共性的。不过 LCS 强调的是 “公共子序列” 这个概念,而编辑距离强调删除、插入、替换这三种编辑操作。实际上还有扩充的编辑距离,比较经典的是 Damerau-Levenshtein 距离,它在 Levenshtein 距离定义的三种编辑操作之外还加入了 “交换相邻字符” 这个操作,因为在输入时将邻近字符的顺序搞错的事情实在是蛮常见的(代码里的 typo 多是这种类型 XD)。

编辑距离和 LCS 不同的另一点,那就是在 LCS 中,用于比较的两个串的 地位 是等价的,而在编辑距离及其衍生方法中,一般会有一者被认为是 标准的

另外,在生物信息学中,序列比对是非常常见的计算,比如 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。在这个领域中,经常使用 Needleman-Wunsch 算法和 Smith-Waterman 算法来进行相关的处理。大致上,这两种算法和编辑距离也很相似,都是基于动态规划的算法,但在生物信息学中, 序列的缺失 往往是更不能容忍的现象,因此对应于编辑距离中的删除错误,在这两种算法中,会给予比插入错误和替换错误更高的惩罚值。这些都是后话了,计划在下一篇博客中再详细讨论。

在应用上,LCS 主要被应用于版本控制和 diff 工具中,下面是摘自 Git 源代码中的一个片段

for (i = 1, baseend = base; i < origbaselen + 1; i++) {
  for (j = 1, newend = new; j < lennew + 1; j++) {
    if (match_string_spaces(baseend->line, baseend->len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end->line, newend->len, flags)) {
      lcs[i][j] = lcs[i - 1][j - 1] + 1;
      directions[i][j] = MATCH;
    } else if (lcs[i][j - 1] >= lcs[i - 1][j]) {
      lcs[i][j] = lcs[i][j - 1];
      directions[i][j] = NEW;
    } else {
      lcs[i][j] = lcs[i - 1][j];
      directions[i][j] = BASE;
    }
    if (newend->next)
      newend = newend->next;
  }
  if (baseend->next)
    baseend = baseend->next;
}

而编辑距离则常见于模糊匹配、拼写检查等场景中,比如 GNU Aspell 使用的就是 Levenshtein 距离,而 GNU Ispell 则使用 Damerau-Levenshtein 距离.

正文完
请博主喝杯咖啡吧!
post-qrcode
 
admin
版权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 admin 2016-12-18发表,共计7174字。
转载说明: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-4.0协议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评论(没有评论)
验证码